2021機械制造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趨勢調研分析報告
我國發展機械自動化技術,應結合實際,注重實用,即對國民經濟產生實際效益。那種盲目搞自動化、自動線的做法,全年生產任務只需1~2 個月就完成的低負荷率生產也要搞的傾向應當糾正,對國民經濟不產生顯著促進、效率低下的要緩搞。我們要的是效益, 而不單純的是速度。樹立自主的單元化生產系統, 為我國機械制造業自動化技術發展應用提供了一條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國國情的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應用新途徑。從長遠看,在發展中循序漸進的搞好制造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每一個企業家和國家共同努力完成。
近年來,隨著原材料、人力及融資成本的快速增長,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的欠缺,早已讓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不復存在。2012年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比上月回落2.9個百分點,這份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再次證實了一個嚴峻的客觀事實——中國的制造業企業生產增速明顯減緩,中國的機械制造業危機重重。
作為機械制造行業分支的機械裝備制造,雖然在近幾年的市場需求推動下,整體發展保持增長態勢,但從行業結構來看,對外,我國的機械裝備制造企業總體依然處于中低端,許多高端領域依然被外商占領;對內,機械裝備制造行業已經不再是國有大型企業所獨占,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崛起,整個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再加上,產品結構復雜、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制品管理、設備管理要求的嚴苛等諸多的行業特質,也成了阻礙了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關鍵。
根據中研研究院研究出版的《2020-2025年中國鑄造機械制造業深度渠道分析與十四五投資前景研究咨詢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過去五年,中國同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1%,這在世界貿易下滑、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正增長1.1%。中國已經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隨著“一帶一路”和國家系列重點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工程機械需求量不斷增加,預示著新一輪經濟周期即將來臨。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與制造業不斷深度融合,一種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新工業革命——工業4.0正在到來,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化制造。在未來的智能工廠中,工廠里所有的加工設備、原材料、運輸車輛、裝料機器人都裝有前文提到的那個CPS,都是“能說話,會思考”的。
有數據顯示,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力綜合成本已經與美國本土部分地區接近。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制造業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就業意愿的下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將面臨重大危機。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搶先進入工業4.0時代,保持住我國建筑機械制造業的競爭力,已經是必須選擇的命題。